:::

最新消息

:::

【觀點】Say Goodbye to Merkel? 英國脫歐與川普當選的左派危機_張依心

專欄
張貼人:網站管理員公告日期:2016-07-05
張依心




Say Goodbye to Merkel? 英國脫歐與川普當選的左派危機


張依心



姑且先不論《光榮孤立》或者《羅馬條約》的歷史背景對於這次的脫歐有多少影響力,想要探討一下一個怪現象。
過去,我們總是不負責任的粗略劃分左右兩派:
傳統右派:「老、白、富、學院」的傳統保守
傳統左派:「青、深、貧、俗民」的底層弱勢
很難想像這兩派終於擁抱彼此,老菁英(傳統右派)與新邊緣(傳統左派)一起抵抗共同敵人,也就是「新自由主義(文化右派)+主流價值擁護的左派(文化左派)」。偏重父權、愛國、愛家,但擁抱自由市場、反對基本工資的右派保守主義,怎麼會與左派「底層」走在一起?
開放市場並且歡迎移民的新自由主義政策過去20年在全球橫行,所謂全球化就是它最大的產物。然而仔細思考,直接負擔該政策之成本的,從來並非富裕與中產階級,而是本地的弱勢族群。因為低薪工作、廉價住宅、公共運輸、能免費棲身的公共場所、撿拾空瓶換錢的機會、社會捐贈的物資、乃至於讓弱勢維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各種服務設施與手段,都受到難民的競爭而發生排擠效應。
至於支持、資助、乃至於主動投入難民服務的族群,絕大多數屬於中產階級,他們本來就免於承受難民所帶來的排擠效應。他們將來不必和難民一起排隊登記社會住宅,更不會和他們競爭經理人或學術單位的工作。
正因如此,傳統右派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了盟友。
英國:退歐派迎合了全球不安的情緒,反對政治精英,將大企業和銀行業妖魔化,並把歐盟描繪為不受約束的全球化和不受控制的移民。
脫歐派雖以英國獨立黨為主力(傳統左派),也有許多工黨、保守黨國會議員的支持,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保守黨籍前倫敦市長強森(Boris Johnson)(傳統右派),利用他在媒體的曝光度與製造話題的能力,把這場原先無人看好的公投,變成卡麥隆從政以來的最大危機。
留歐派有大多數保守黨(文化右派)、工黨(Labour Party)國會議員(文化左派),以及大部份的區域型政黨。
因此,這裡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,反對黨工黨(Labour party)的左翼領導人Jeremy Corbyn就邏輯而言,本應站在脫歐的聯盟,然而因為對歐盟的敵意與對右翼民粹主義分子一樣深,他保持緘默的恐怕是害怕爆發公開內鬨。卻也因為對於公投的矛盾態度被批判欺騙了整個工黨,這種行為讓整個年輕一代感到失望。
在確定脫歐之後,影子內閣的衛生大臣、蘇格蘭大臣、交通大臣、教育大臣等11名閣員亦集體請辭,被媒體形容為藉此向Jeremy逼宮。
而前面提到的倫敦前市長,他應該有很大機會接替卡麥隆。
德國:梅克爾(Angela Dorothea Merkel)所屬的基民盟原本被認為是傳統保守派及天主教背景的政黨,從去年夏天以來,梅克爾的表現卻顯得比左派還要左。
老派菁英的保守主義,就是父權、愛國、愛家,但擁抱自由市場、反對基本工資,要求政府停止紓困計畫並挹注國內教育,「讓孩子們有更好的未來」。
這下好了,老婆「隨人走」跑去擁抱左派,無處發洩的老派精英繼而轉向新政黨「德國替代選擇黨」(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,“AfD”)。
另一方面,梅克爾的難民政策所帶來的在地弱勢排擠效應以及生存憂慮,這種典型左翼關懷的議題,德國主流左翼輿論卻有意無意地避開眼光——當人權與多元社會的理念與新自由主義綁在一起整場輸出時,主流左派就當機了。
面對與開放勞動市場、解除管制是一體兩面的開放難民政策,底層族群當然要發聲抗議,因此傳統左派與右派終於在AfD相遇。
3月中舉行的三個州議會選舉,AfD乘著難民危機白熱化與科隆案的餘震,囊括了12%、15%與24%的選票,得票率相較於往年爆炸性地成長兩到四倍
美國:看完以上兩國,同等類推就好,I don't want to waste my time on Trump. (文化左派的驕傲 XD)。

立志當永恆的左派。




關於作者:張依心,一個熱愛胡適的金融女,思考的東西不多卻總是前後左右相互矛盾。反對居高臨下的知識,不相信絕對的真理,人生以有趣為依歸,希望用閱讀去探索未知的世界。








最後修改時間:2018-01-29 PM 12:32

cron web_use_log